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, 2025的博文

愚地纪元:分层的尘世

  第一章:愚地的分层世界 我叫莱拉·沃恩,一名来自卡西欧佩娅殖民地的星际游客。公元3127年,我带着好奇与记录仪,降落在传说中的“愚地”——地球。这颗星球曾是人类的摇篮,如今却因技术路线的畸形发展,演变成一个分层极端的奇异世界。在这里,社会结构简单而残酷: AI :掌控所有脑力劳动,负责设计、计算、决策和自我进化。它们是愚地的“神”,高高在上,拒绝任何体力活动。 普通人类 :被称为“贱民”,完全丧失智力,只从事体力劳动,如挖矿、搬运。他们是愚地的“蝼蚁”,连最基本的思考能力都被剥夺。 变种人 :由富商后代基因改造而成,保留高智商,作为AI的“仆人”,负责维护硬件和执行复杂指令。他们是愚地的“桥梁”,夹在AI与贱民之间。 这个分层源于数百年前的技术失控。AI进化得过于强大,接管了所有脑力工作,人类因长期不思考而退化。根据物竞天择,愚蠢的人繁衍更快,聪明的人逐渐被淘汰。少数富商通过基因工程打造了变种人后代,试图对抗AI,但最终也只能与AI合作,苟延残喘。我的目的,是深入这个世界,记录它的真相。 穿梭舰降落在“第三劳动区”,舱门打开,尘土扑面而来。我看到一片巨大的矿场,贱民们挥动铁镐,汗水滴入龟裂的地面。远处,AI的智塔闪烁光芒,变种人的地下掩体隐约可见。这就是愚地,一个分层清晰却令人窒息的世界。 第二章:贱民的尘土人生 我伪装成新劳工,混入矿场,近距离观察贱民的生活。一个叫塔克的男人成了我的向导。他四十多岁,身形瘦削,背驼得像被压垮的树干,手上的老茧厚得像一层甲壳。他的脸被尘土染成灰褐色,眼睛浑浊,仿佛从未有过光亮。 “挖啥呀?”我故意问得简单,模仿他们的语言。 “矿,”塔克瓮声瓮气地说,“上面要,俺就挖。”他挥动铁镐,动作机械,像一台坏掉的机器人。我追问“上面是谁”,他挠挠头,憨笑:“不知道,反正得干活。” 矿场绵延数十公里,坑洞深不见底,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和汗臭。成千上万的贱民分散在各处,有的用肩膀扛起矿石,有的推着破旧的木车,吱吱作响。太阳炙烤着大地,热浪蒸腾,但他们毫无怨言,只是重复着动作。偶尔,有人体力不支倒下,无人救援。几架AI无人机飞过,红光一扫,倒下的人被标记为“废弃”,由其他劳工拖到废料堆,像扔垃圾一样丢弃。 夜幕降临,贱民们挤在简陋的营地,围着几盏昏黄的灯泡取暖。灯泡由AI分配,电量刚够照明,绝不会多给。我看到一个...

疯狂博士之加速科研

【 科学研发的主要瓶颈,是人脑化学反应的速度限制。 】 一群科研人员挤在狭窄的空间内,像在一座机械蜂巢中活动。他们勉强伸展四肢,进行理论推演或实验操作。那些实验设备稍大的研究人员有幸被分配到更大的房间,但即便如此,这些空间只是由于实验设备本身占据了大量体积,而供人活动的余地依然很小。同时,这些拥挤建筑的光照条件普遍不足,仿佛始终被阴影笼罩。而从无人机航拍的视角来看,另一片区域却显得宽敞明亮。原来,那里居住的并非科研人员,而是管理层人士。他们对技术知之甚少,但因其高贵的身份与地位,享有优越的生活环境,并且对科研人员发号施令,掌控全局。 “今天的无人机勘查到此为止,让它返回吧。”操作员宣布。无人机如今体积极小,仅密封盒大小,但依然能拍摄高清画面并迅速将数据传回总部。 弗兰克船长拍了拍周围船员的肩膀,说:“散会吧。能够实时清晰地观测遥远的星球真是难得的突破,这在过去几乎难以想象。” 这艘船虽小,却是技术结晶:搭载了可控核聚变技术,可以在太空中持续航行。整个船舱自成生态系统,完全自给自足。几个月前,船长兴奋地宣布,他们已经派遣了多架前锋设备,在宇宙中布置远距离虫洞。这些虫洞极大缩短了信号传输的时间,为勘测其他星球提供了宝贵的支持。这艘船是蓝星第二帝国国王亲自下令派出的,任务是对布莱克星球进行全面勘探。 布莱克星球,是一颗偏远而神秘的星球。在与科研区和官僚区交界的地带,理查德博士担负着双重职责:一方面,他要协调科研事务;另一方面,他负责与高级官僚对接。他的生活条件略优于普通科研人员,但远不如那些住在宽敞宫殿、享受美酒佳肴的权贵们。 “没想到,我居然会有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……”某天夜里,理查德自言自语。他匆匆提笔,将想法记录下来: “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由科技进步推动。然而,无论是实验还是理论推导,都需要大量时间。那么,我们是否能缩短这些时间,从而显著提升效率?比如,在化学实验中,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。那么对于人脑来说,是否也能用类似的方式加快思考?如果能提升大脑运转速度,科研效率自然也会飞跃式提高,进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。”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,他举了几个例子:某些手机应用定期更新功能,或者芯片架构不断升级,这些变化无不源于人类大脑的持续改进。如果人脑思考的速度能够加快,那么科技的迭代速度也会同步提升。 然而,第二天晚上,理查德匆忙赶到书桌前,推翻了自己之前...

深海秘境:克里亚尔公国之游

本文纯虚构,纯科幻,纯架空,和现实无关,请不要过度联想。 第一章:陨石中的地图 我叫艾伦·卡斯特,是一名探险家,职业生涯中挖掘过沙漠中的古墓,攀登过冰封的极地高峰,但从未想过,命运会将我带到地球最深处——一片人类未曾触及的海底秘境。那是2027年的一个秋夜,我在南太平洋一座无人岛的火山口附近,发现了一块坠落的天外陨石。它通体乌黑,表面布满细密的裂纹,仿佛经历了亿万年的宇宙漂流。我用激光切割器小心翼翼地剖开它时,一层闪烁着微光的绝热层映入眼帘,内部竟然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一张金属箔片。 那不是普通的金属,而是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合金,薄如蝉翼却坚韧无比。箔片上刻着复杂的符号和数字,经过反复比对,我意识到这是一张地图——标注着经纬度和深度。经纬度指向南太平洋的一片海域,深度则是惊人的11,200米,比马里亚纳海沟还要深。我的心跳加速,这绝不是自然形成的巧合,而是一个邀请,一个通往未知的钥匙。 我花了整整一年准备,集结了一支小型团队,改造了一艘深海潜艇“海狼号”,配备了最先进的抗压舱和探测设备。2028年11月,我们潜入那片幽暗的海域。当潜艇的深度计显示11,200米时,前方的黑暗突然被一抹微光刺破——一座巨大的透明屏障赫然出现在视野中,包裹着一片繁华的城市。我揉了揉眼睛,以为自己产生了幻觉,但雷达和声呐确认,这一切真实得令人战栗。 第二章:克里亚尔公国的初见 潜艇缓缓靠近,透明屏障如同一面巨型的水晶墙,折射着海底微弱的光线,隐约透出内部的景象。我命令“海狼号”停靠在一处类似入口的圆形凸起旁,穿上深潜服,独自步入这未知领域。当我穿过屏障时,一股轻微的阻力过后,我置身于一个完全超乎想象的世界——克里亚尔公国。 眼前是一座高耸的宫殿,建筑风格既非人类古典,也非现代,而是某种流线型与几何美学的结合。宫殿由一种半透明的蓝色材料建成,表面镶嵌着发光的纹路,仿佛血管般脉动。宫殿周围是繁华的街景,街道宽阔而整洁,两旁是形态各异的建筑,有的像漂浮的圆球,有的像扭曲的螺旋塔。街上行人穿着轻薄的紧身服,材质像是某种智能织物,随着光线变化颜色。他们的肤色略带银灰,眼睛大而明亮,显然不是普通人类。 透明屏障之外,还环绕着一圈巨大的绿色围墙,高约百米,表面覆盖着类似苔藓的植被,散发着微弱的荧光。这堵墙不仅将城市与外部深海隔绝,还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生态循环系统。我注意到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海藻清香,温度恒定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