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美食界里的老八,今天我入驻Blogger啦

大家好,我是老八。今天我来Blogger啦。
大家可能会好奇和疑惑。为什么老八竟然会来Blogger呢。其实,我和众所周知的老八是同名不同人。我虽然名字叫做老八,但是我并没有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撤硕战争。


今天来到这里,只是觉着想随便写点什么。是的,正如Kahlid在歌曲中唱到的那样“I've been silent for so long”。我虽然还没准备好写点什么,甚至我认为我写出来的东西将是一团糟,但是我因为我能享受这无用的自由而暗中感到幸运。
我不认为我能在写了任何东西之后坦荡面对我的读者。已经数年没有写过什么文章的我,在写作这块儿没有任何担当和特长。苏联的一位作家巴别尔,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语句不通,诘屈聱牙。不过他被历史记住了,因为他至少写了文章,反映出了苏联的历史面貌的侧影。顺便一提,我认为历史面貌与侧影相搭配并不妥当。
今某人一介书生,三尺微命,甚至不敢与巴别尔相提并论。因为我虽然没吃过奥利给,但是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我写的东西和奥利给是差不多的。在一个足够强的等价关系下,我写的东西和奥利给可以被分到同一类别之下。
我战战兢兢,不敢对自己的水平有任何奢望。但是如果一篇长长的文字里找得出一句话是妙的,那么也不至于彻底遗憾。我潜伏在人群之中,仰望天空,我没有辨识度。我一直追寻远方,但事实上我连这个名为蓝星的小旮旯都无法摆脱。重力的耦合常数这么小,却足可以束缚绝大多数生物,使他们龟伏在地面上,潜行于海洋中。而能飞行的动物,也只是飞得高那么一点点而已;去往另一个星球是奢望——让一些人怀疑,是不是我们仰望的不是星空,而是贴图——如果我们飞到足够远的地方,我们眼睛的界面将突然变黑,然后进度条加载出来了,因为还有很多区块我们没有去过。对于地球Online的玩家而言,宇宙的绝大多数区域是强不可达的,我们在蜗居。
有人可能会建议,把有点偏散文风的文章写成文言文,这样效果会提升很多。这么多赋比兴的内容,写成现代汉语会被指责为东拉西扯式的偏题,而写文言文,则效果倍儿棒。好是好,但是我也写不来文言文,而目前提供现代汉语到文言文的翻译器都是差劲的,正如目前绝大多数社交平台——无论是在什么区域的平台——这些平台为吵架提供了极佳的场所。
有人说,社交平台的产品设计师都该被开除。不过追起责任的话,我想要有更多的人被开除。


回想起来,可以这么说:我一度把知乎当作是权威、至少说是可靠的信息来源。但是知乎一再改版,用户数量一再提升,质量一再下降,我无法容忍。人们不去追求知识而是去膜拜知识,最终转为摒弃知识,我无法息怒。人们选择为着预设的立场进行长篇大论的辩护,而背叛了真理,我无法接受。这样一个平台,我却一直呆在那里,它那逐渐扭曲的精神内核,侵蚀了我的意志,陪伴我渡过了几年。我想,选择用平和而温润的语气来描述知乎是不妥当的事情。
很多人对知乎的性质有很好的概括了,我选择跳过而不赘述。我只反思两点:
一是人应当追求真理,即使是独自追求真理。我谈谈我比较熟悉的现代史,主要是中国现代史。关于现代史,很多学术期刊刊载了很好的文章,既有详细论述,也有综合概括。这些文章总体而言质量属上乘,兼具了深度与广度。如果想要了解某一板块的历史,手头没有书面资料的话,上知网或者万方维普等网站一查就有了。如果认为查到的资料不可靠,那么寻求多方面的资料即可;如果在详细阅读了各种资料之后认为学界现有的任何结论都不靠谱,那么应当记住,这些文献无论多么权威,都只是参考资料而已。这时可以自己亲自去找资料,不过动起身来挺麻烦的,这对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如果做不到,可以暂搁,但是不要妄言。选择在论坛上学习历史、看视频学习历史是新媒介的方法。这里需要谨慎,根据经验来说,这些地方的历史的确不可靠。一个人不能不读书而成知史者,光读一类书也只是筑起了内心的壁垒而已,眼界不开,心胸不阔,而认知之范畴窄矣。
网上的妄言者太多。而妄言者发表的言论常常是瞽言,因为他们文化与为人素质都不会太高。当我批判别人时,我动了太多念头,也是罪恶,我将尽量避免谈及别人的过错。只是我看见知乎上有人认为水晶男孩真是“越读书越觉得他伟大”,我内心充满疑惑(“Now I find myself in question”, Runaway)。这样的人可能不读书或者读了假书。我主张多读书,读点正道主义的好书。炎黄春秋的2016年前合订本可以买来看看,因为里面有很多专家、教授和亲历者的文章;若是嫌贵,网上如知网是有免费下载源的。万事不麻烦,只是有人不肯下功夫。
空谈数学者无以学成数学,空谈历史者亦不得历史之本。重复强调,如果读者认为炎黄春秋不可靠,那么不选择读就行。事实上,根据多方经验来看,实诚而言,这本杂志总体是可靠的,只是目光的聚焦不够“正能量”。我们高中物理老师告诉我们,负能量才是稳定的。正能量意味着体系的崩塌。从另一个角度而言,如今的人们很难读到这样的历史——利维坦不愿意臣民勾起灰色的回忆,哪怕半点,我想这种掩盖不算是“正能量”。作为追求学问的人,应该以学术思维为立足点。我研究学术,不怕他们说我什么话。我无愧于我自己。
这样才能把自我与其他的皮相之士区分开来。
反思的第二点是,人应当谦卑。不谦卑的人,在很多地方是不可靠的。我反思,很多时候我也是不谦卑的。在曾经的自我介绍环节大夸读过什么书云云尔尔,似乎我当时每本书也就读了十一而有所不足。知乎上的人不乏谦卑者,但是劣币逐良币,久而久之,事情当然就起了变化。把一个典型作为反面例子拎出来谈是常用格式,我也未能免除这格式。我将停止讨论知乎,然后以一首词作为本段结尾:
Why I never walked away,
Why I played myself this way,
now I see, your testing me
pushes me away.


众所周知,Gabe不会数三;但我不是Gabe,我能。我还是认为我可以写点生活随笔,或者写点脑洞小故事,就这么定了。我第一次来这个平台,估计很多功能都不会用——我甚至不确定这个平台在发表了文章后是否能修改。“修改”这个词语至少在当前语境下涉及两方面的涵义,一是内容,二是文章的相关设定。这个设定不是自为的,是一个外在的设定——好了,我尽量避免用这种哲学式的文笔凑字数。
先前在Wikipedia逛那么久,还记得第一次被留下深刻印象的,是首页的一句话:Wikipedia需要你的捐助——我们致力于设立一个xxx的平台,我们将不打任何商业广告。这里xxx是我忘记的描述语。时过境迁,地球Online不同服务器和不同大区的很多格局也整形重组了,Wiki的可访问性、内容、框架也发生了变化。我自嘲自己几乎不会编辑页面——基本上就是改错字的水平,连功能性语句都不会用——当然这主要是懒的缘故。Minecraft的命令系统边查边实操,几下就能搞定。这两者被并论的原因仅仅是我在同一时间段想到了这两个东西。顺便一说,很多人仍然嘲讽着Wiki的“不正当”内容,而大多数明智的人应当只是把它作为工具来用——这是好的。Wiki并不完全是枯燥的,读者在中文Wiki里搜索“维基志异”,就能发现很多惊喜,尽管搜索到的结果很有趣,但是也做好格调不高的心理准备。
我想一个人应当是幽默的。正如林语堂所指出的那样,一个幽默的社会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,凭借着幽默的方式。严肃的人可以尽情严肃,而我将不改变自身。尽管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,它说“人类应当由机器和程序来治理,这样可以免除任何人类的私心和不公正”,但我认为这还是有导致智械危机的风险。另外,在运作的过程中,程序的公正性还是得靠人保证,而人往往不可靠——从某种比较绝对的意义来讲。我们在足够久的时间段内仍然只能寄希望于社会的幽默感:缺乏幽默感的网络战士们仍然在义不容辞、义愤填膺、不辞辛劳地战斗,正如《黑客与画家》所描述的铠甲骑士一般,而开朗的智者已经想出了极佳极妙的改变某一领域格局的好主意。这叫做一个小小的点子改变整个世界。既然《论动体的电动力学》一文可以胜过千文,为什么我们还在重视论文发表量,努力堆砌字数?更广泛的来讲,任何聒噪嚷嚷,哪怕是看似正确无比,都是毫无价值的;而任何小而微的观点,只要点中了人类的盲区,就如艾萨克爵士诘问为什么苹果会掉到地上,都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引发深刻的变化。
我想很多“飞天的母猪”并不是天生没有幽默感的,但是他们所处的职位和环境已经容不下任何幽默感——最终他们成了被取笑的对象。我们能看见小学生班干部在市内的工作会议上荣幸出席,高谈新时代的纲领,也能看见非洲被免除了大量债务。后者有充足的理由被理解成是小孩子话,因为小孩子的话很夸张很浪漫,不切合实际。胡适说过,“小孩做大人事,说大人话,那么大人准做小孩事,说小孩话”。在很大的程度上,这句话是贴切的。
在某种程度上,我写的东西还是比较整齐而有核心思想的。不过我能废话这么多,我想似乎再继续下去会变成《尤利西斯》。我有很多幻想,其中一个幻想就是我能写出一篇流传很久的意识流作品。可惜目前我还没有动手,所以一切愿望都是空的。本质上来说,有相所在的东西即是空的,而空又本质上等同于相。我认为我应当停止写下去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科幻报道两则

暑期之初 简笔随想